◇韓開琪 李詩璇
江華瑤都,古邑馮乘,歷史悠久,人杰地靈,名勝古跡甚多,快行亭,就是其一。快行亭位于江華沱江鎮(zhèn)江渡自然村、沱水河岸,歷盡滄桑,至今已有271年的歷史了,被譽為“瑤家第一亭”。
從縣城沱江乘車出發(fā),經螞蟥塘、江渡光伏電站到江渡大橋,在當地的父老鄉(xiāng)親的指點下,于西橋頭下車,再西折行數十步,即踏上湘粵古道的青石板路,左邊是稻田,右邊是樹林,而沱水當在其側。再行,石板路沒于雜草之中,已無路,往前一看,只見一叢樹木擋住了去路,近前發(fā)現快行亭就在其中,隱隱可見。
沿亭之南邊茅窩小路前行,踩過刺蓬,右轉到快行亭的西面,邊走邊數,快行亭的南墻長約十七八步。在亭西門前,清除了地面上的一些樹枝和刺蓬,便發(fā)現地上的《快行亭》匾額。抬頭東望,石墻和亭門橫在眼前,墻頂端的寶葫蘆石雕形象屹立于其上,不動不搖。其亭門之北向,一條上下渡口的石階清晰可見,仍可以過人到達渡口邊,可以想象得到當時的渡口、快行亭的繁忙情況。如今修了江渡大橋,雙車道,人、車均過橋,渡口、快行亭均荒蕪了。于亭西石墻前,伸手向上目測,可知亭高約四米;步量亭墻,寬約十一二步。從西亭門進入亭內,可見小樹、雜草叢生,環(huán)顧四周,發(fā)現四周的亭墻仍在,大塊大塊的青條石砌,四根粗大的承樑石柱聳立其間,還可見眾多碑刻、石臺似神龕。抬頭上望,一根大木樑仍架在石柱、亭墻之上,似乎已難以支撐了??煨型だ狭恕?/p>
據說江華乃至全國似乎無此亭名,為江渡獨有。用手小心抹去匾額石刻上的落葉和泥塵,剛勁有力的“快行亭”三個楷書大字映入眼簾,方方正正,一絲不茍。其天頭為蟠龍圖雕,左右均為龍,地頭雕海濤圖像。飛龍在天、鳳凰來儀。四海升平、前程似錦,可算是一方石雕刻珍品,頗為罕見。
抹去石刻對聯的灰塵,清除字隙中的雜物,蹲下默默地認讀和默誦,真是一種美的享受。先說亭東門的門聯,上聯為:乘驂暫息堪止步;下聯是:過客不忙且停車。乘驂對過客,暫息對不忙,堪對且,止步對停車,對仗工,平仄韻,朗朗上口。乘驂當是馬,過客人之稱,止步即停步,下車即停腳,休息一下再上路。
再看亭西門門對,上聯是:萬里山河分月影;下聯是:九衢風土帶花香。李白曾有“長風萬里送秋雁,對此可以酣高樓。”之詩句,初中語文古詩文中也有古詩句“柳掛九衢絲,花落萬家雪?!狈衷掠耙夤矉染?,帶花香謂和諧的自然、人文環(huán)境,遍山遍野的野花真香,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。
再觀亭內東石柱的對聯,也會令人倍感親切,上聯為:野鳥百聲多戀客,下聯是:幽亭觸處自生春。一片陽春三月的好景色,怎不觸景而生情。再看亭內西石柱上的對聯,上聯是:浩氣欲何之,且向江亭靜坐;下聯為:客舟已去也,暫停渡口談心。此聯較深奧,但仍接地氣,靜坐談心人人都懂,但欲何之,已去也,似乎有點難懂,其實仔細琢磨也不為深,其意大概是有偉大抱負的客官您要去哪,請在此亭暫停歇息一下,現在渡船才過去,要稍等一下,不如先坐下來在渡口拉拉家常,不覺得在久等渡船。
碑刻是歷史的記錄,也是承前啟后、繼往開來的借鑒,不能忘記自己的歷史。除“快行亭”匾額石刻之外,據目前尋到的石碑刻計十五塊,其中文字碑刻七塊,在眾多涼亭中十分罕見。走進快行亭西門,不難發(fā)現其左側樹的一塊宣統二年的捐款功德碑刻,字跡秀麗清晰,捐款姓名分七排刻入,約一百四十人,下列捐款,碑刻落款經仔細辨認為“宣統二年吉立”。
在亭西門之右側有 《重修渡亭碑記》石刻,其前言如下:“重修渡亭碑記,天時利,無巨資則不足以創(chuàng)始。無??顒t不足以圖終。江渡義渡之設已閱數十年。間且田田則不乏膏腴也,間其房屋則是避風雨也,大豈不是利行人而垂永遠者。無如水旱頻仍,遂使滄桑屢易,田多變瘠,南阡北陌,莫給饕食。屋小如舟,迭經巨浪洪濤,難為居處,尚不設法彌補,勢必廢于半途。是以邀集同人,各持捐簿,解囊捐栗,俾倉廩不至于空虛,庀石鳩工,庶墻垣可望其堅國,謹啟?!弊x來句句在理,文筆也縐縐。接下來是開列捐款姓名款額,分列八排,約二百四十人。
在亭南面內石墻的頂面還發(fā)現一塊可證明快行亭始建的時間。用心掃抹彰顯之后,均為略可識讀。其一是《兩岸碼頭碑記》,全文如下:天下之事,有創(chuàng)必有修,有廢必有興,此事經之必然也。我邑江渡,素稱通衢,上達兩粵,下通郴、桂,往來行人,絡繹不絕,所亦江邑之要道也,昔在壬申之歲倡議,樂捐者始創(chuàng)快行亭,下即修砌石梯二十有二,俾登舟者籍以便上下,非所以往來與。但歷年久遠,無不圮壞,巨浪奔騰,難云康莊,茲有好善者黃德并伍荇其人,于壬子之秋,意欲勉力修砌,奈獨力難之。爰募仁人君子相期解囊共勵斯舉,是江之南增其舊制,其石梯有四十也,是江之北造以石梯,等級十有五也。將見兩岸碼頭,威歌周道如砥,其直如矢,此登舟者得免泥塗,涉江者均履蕩平,皆諸君子資勷之力也。敢謂修廢舉墜為廣種福田也乎!今直告成之日,敬將芳名勒諸片石,永垂不朽云!江華乙酉科歲進士伍蓉撰書……乾隆三十七年季冬月。此碑記化銀人為十四。碑文中始創(chuàng)快行亭為壬申年當是乾隆十七年,即公元1752年,至今已271年之久。而再值得一提的是快行亭之東亭門外之南石墻邊豎的《建造江渡口石橋并修路碑記》,現摘錄如下:“城北七里許,有江渡,上通兩粵,下達三湘,要道也……余維上古粱平古道,載在禮經……舉世之人盡如諸君之熱心公益以盡國民天職而謀社會幸福,天下何事不可圖,國前途亦大可望矣,豈區(qū)區(qū)一地之沾溉乎哉,需好名庸何哉,愛綴數言以勵諸君以自最云爾。 鄧云程捐銀拾元,李澍春十二元……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仲冬月?!逼渚桡y人為七十人。據考,黃帝紀元4609年即民國元年,公元1912年,至今已106了。由此可知,快行亭坐落之古道似乎曾稱“粱平古道”“上通兩粵,下達三湘,要道也”。其他有文碑刻在此不述,但也是極珍貴的。其無字石雕刻,快行亭東、西亭石門上的橫條石的石雕刻,也算精美絕倫。東門為“雙龍戲珠”石雕,西門為“雙獅戲球”石雕像,此二石門楣石雕刻均保存至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