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(舜)南巡狩,崩于蒼梧之野,葬于江南九疑”。舜帝駕崩的蒼梧山,即九嶷山,位于湖南省寧遠(yuǎn)縣城南。這里不僅有著秀美的山水風(fēng)光,還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(yùn)。舜帝陵園是九嶷山的核心景點(diǎn)之一,這里有著莊嚴(yán)肅穆的陵園建筑和精美的園林景觀。走進(jìn)里面的廉政文化教育基地和舜文化展館,人們可以了解舜帝的生平和歷史地位,感受舜帝德孝文化的厚重力量。
舜帝名重華,號有虞,亦稱虞舜、虞帝、帝舜有虞氏,是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之一。根據(jù)《史記》的認(rèn)定及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推定,舜生于公元前2173年,卒于公元前2073年,距今已過去4000多年。舜帝在位的數(shù)十年里,“勤民事,苦憂人”“只為蒼生不為身”,以德治理天下,舉才任能,懲惡揚(yáng)善,造就了“天下為公”的太平盛世。
《尚書》稱:“德自舜明”,《史記》載:“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?!彼吹垡虼吮蛔馂橹腥A民族道德文化始祖。舜家境貧寒,且早年喪母,父親和后母對他很刻薄。舜年輕時屢遭繼母和弟弟象的毒害,谷倉放火,掘井落石,換豆耕種,父親毒打……被逐出門,舜成家立業(yè)后,父母家境敗落,饑寒交迫,舜不計前嫌,攜娥皇女英資助父母。舜繼承王位后,以德報怨,舐目醫(yī)眼,孝感動天。
孝道行則家和,家和才能天下和。舜帝奠定了“家和萬事興”的道德起點(diǎn)。舜帝在年輕時以“孝”著稱于世,在踐帝位之后極力推行“父義、母慈、兄友、弟恭、子孝”的五常教育,使古代人倫道德逐漸推向全國。舜以“孝”為核心的道德思想,從家庭向社會乃至國家層面延伸,逐漸建立起了家庭倫理道德、職業(yè)道德、政治道德等,彰顯了教化的力量。
“孝,德之始也?!毙⑹堑滦械母?,是塑造道德人格的起點(diǎn),是德育教化產(chǎn)生的根源。國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,身之本在孝。孝敬父母、敬養(yǎng)雙親,自古以來就是天經(jīng)地義的法則。
曾子說:“孝有三:大孝尊親,其次弗辱,其下能養(yǎng)。”意思是說,孝有三點(diǎn),大孝是尊重父母,其次是不使自己的言行給父母帶來恥辱,再次是能養(yǎng)活父母。作為一名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,不管權(quán)力有多大,職位有多高,都應(yīng)該明白這樣一個道理:打牢修身做人的底線,夯實為官從政的基礎(chǔ),讓父母安心、寬心,為子女感到自豪和驕傲,這是最大的孝敬;反之,違法亂紀(jì),鋃鐺入獄,淪為階下囚,讓父母心痛、擔(dān)憂、焦慮,這是最大的不孝。
小孝孝于家,大孝忠于國。孝為從政之本,心系國家、心系人民,是最大的“孝道”。領(lǐng)導(dǎo)干部不僅要敬養(yǎng)自己的父母,還要盡可能做到尊老愛幼,孝敬天下父母,做到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。只有做到孝從心出,才能將對親人的愛推廣至對周邊所有人的尊重與仁愛,才能真正恪守從政道德,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(wù)。(鄒方明 王杰)